当前,“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实现能源的清洁化和交通的电动化,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保障,储能产业的发展与成熟对于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迅速,成本不断下降,产业链布局不断完善,以分布式能源为代表的综合能源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以“可再生能源+储能”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也正在加速发展。专家预计,到十四五末我国的储能装机将达到50-60GW,到2050年将达到200GW以上,市场规模将超2万亿元。随着新一代储能技术装备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未来该产业将迎来发展良机,市场前景广阔。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新型储能和智能微电网,中国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上更加坚定和明确。作为能源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之一,中国储能产业将继续通过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
2023年,我国新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重要力量。截至2023年底,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达到10.5亿千瓦,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突破15%。新型储能在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2023年底已建成投运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新型储能日益成为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成为推动能源生产消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
截止到2023年底,我国新型储能总装机规模超过30GW,产值规模达千亿以上,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0GW以上,产值规模达3000亿以上,2030年有望达200GW以上,产值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大关,未来2~5年将是全球新型储能行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展会将聚焦储能领域全球前沿技术和实践,积极搭建政企沟通渠道,探索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促进 “专精特新”技术、资本和服务等高端创新要素深度对接,展示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服务,帮助展商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渠道资源,提高自主可控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快提升中国储能品牌企业快速成长的核心价值,为构建绿色、高效、柔性、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储能智慧”与“储能方案”。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用能大省,新能源在河南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为推动中部地区新能源产业发展,搭建零距离合作交流平台,“第五届中国(郑州)国际储能产业展览会”为响应市场需求和政府大力支持,大会以“聚焦双碳目标、推动新能发展”为主题蓄势待发,展会定于2025年4月14-16日在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为企业提供一场高质量展示交流盛会。届时诚邀您莅临现场参观、参展!
※ 往届回顾:
上届展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家品牌展商参与,如金冠电气、华阳智慧能源、众智创联、中能创、数智光伏、润世华、铂金金属、达思灵、乾源风电、广州佰仲、河北光特、秀水钢铁、广通电缆、宝橙电子、麒强电气、富爵电线、飞悦连接、恒率科技、诚通电力、才府科技、夏兴电子、百瑞自动化、环动自动化、万新电气、晟红源、汇之诚、融频电子、春晓等行业企业参与,大部分展商反馈表示继续参加下次展会。
※ 观众来源:
为促成高效的贸易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供需对接,组织方将邀请来自储能、动力、电力、能源、通信、大数据、基建等等领域的专业观众,其中应用端的专业观众来源于以下领域等;
1、电力系统、电网改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开发商和制造商等;
2、输配电和电网系统运营商、储能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项目承包商等;
3、通信工程、大数据系统商、金融机构等储能应用端等;
4、政府、城市规划、电力设计、经济开发区、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咨询服务、媒体等;
5、能源贸易商、储能设备/系统进出口商、国外应用端采购商等;
6、工程施工、建设与运营商。
※ 参展程序:
1.填写申请表传真至组织单位:展位分配原则:“先申请,先付款,先安排。”
2.申请展位2个工作日内将参展费用电汇或交至组织单位。
3.参展商在汇出各项费用后,请将银行汇款单传真至组织单位。
4.组织单位在收到展台费用后,展会开始前一个月寄《参展手册》给参展商。
※ 观众来源:
为促成高效的贸易交流与合作,有效实现供需对接,组织方将邀请来自储能、动力、电力、能源、通信、大数据、基建等等领域的专业观众,其中应用端的专业观众来源于以下领域等;
1、电力系统、电网改造,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可再生能源开发商和制造商等;
2、输配电和电网系统运营商、储能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和项目承包商等;
3、通信工程、大数据系统商、金融机构等储能应用端等;
4、政府、城市规划、电力设计、经济开发区、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咨询服务、媒体等;
5、能源贸易商、储能设备/系统进出口商、国外应用端采购商等;
6、工程施工、建设与运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