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弹指间,在愚公故乡济源,河南金利金铅集团有限公司迎来了企业建厂25华诞,25年来,金利集团由一家村办小作坊企业,发展成长为目前总资产73亿元,产业涉及铅锌冶炼、稀贵金属回收以及再生处置等领域;连续8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先后获得“中国对外贸易民营500强”“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河南民营企业社会责任100强”等荣誉称号;25年来,销售收入由零增至2020年底的300亿元,共向国家缴纳税金53.5 亿元。
这支在铅锌行业沉下身子,敢于创新,善打硬仗的生力军是怎样创造了令人惊奇的耀眼成绩?就此,记者采访了金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经理成全明。
时光追溯至1995年,成全明当时从部队退役,回到了济源承留镇南勋村,经过部队的锤炼和磨砺,这位铁血汉子把目光投向了远方。为了带动村民致富,成全明鼓足勇气带领12户农民竭尽全力筹集了160万元,他的梦想就是要在济源市南勋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书写一部“传奇”——建设一个冶炼厂。目的就是改变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让更多的农民摆脱贫穷。他清楚地知道,真正改变农民理念需要“志”与“智”,有“志”才能勤劳致富,用“智”才能科学引领,长远发展。
新路来自于思路
当成全明面对12户农民筹来的160万元时,内心可谓喜出望外,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村民信任他、支持他,怎能让他不喜;他知道这笔资金来之不易,决不能辜负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当时,头顶压力的成全明,给自己立下军令状,必须背水一战把冶炼厂建成,做好。同时,他告诫村民,天上决不会掉馅饼,只有颠覆思想,改变理念,从行动出发,才能摆脱真正的贫穷。很快,在大家努力配合下,一个由吸纳该村几十名村民,仅以一条冰铜炉生产线起家,名为金利来的小作坊冶炼厂在南勋村的锣鼓声中成立了。
成全明回忆,第一条冰铜炉生产线启动时,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脸上洋溢着自豪,他们梦寐以求扔下锄头像城里人一样走进冶炼厂上下班,当愿望在家门口实现时,村民们对朝九晚五的工作机会非常珍惜。那些艰难的岁月,有太多抹不去的记忆,由于技术装备水平低下等粗放式生产模式,原料投放等工作需要人工肩挑手抬背扛,大家每天灰头土脸一身汗水,被汗水淌过的脸庞除了两只扑闪的眼睛,黑乎乎的脸蛋几乎一模一样,即使这样,那些激情的岁月,南勋村的村民员工不气馁,不怕困难,不畏艰辛,跟随成全明的脚步,用使不完的力气为小小冶炼厂奉献热情和汗水,他们相信冶炼厂是大家共同致富的路。
让成全明难忘的是,生产初期,一是受粗放式装备生产的制约,同时由于缺乏技术人员做支撑,产品质量难以达标,常常是买方市场定价格,企业没有话语权;二是由于信息等手段闭塞滞后,当时恰逢铜价下跌,造成产品积压,资金周转更是雪上加霜,在众多困难因素重压下,成全明体会到煎熬的滋味,千斤重担身上挑,关键时刻,股东们不放弃,不抱怨,大家抱团取暖,通过各种头脑风暴,他们摸黑起早走出去考察市场,大大小小的冶炼厂留下了大家探索的脚步:他们密切跟踪行业先进技术,挑战新领域,尝试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坚强勇士;他们“蹲”下身子向知名院所和先进企业虚心请教,吸取经验,力争产学研相结合,最终思想理念的创新和改变,苍天眷顾有心人,用成全明的话来诠释是新路来自于思路,到1998年,企业在经历了创业时期的艰苦跋涉后,金利来公司经营状况逐步走出困境,那一年,一抹淡淡的春光尤其明媚。
大胆变革求发展
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及对市场进行一系列调研和对资源配制等优势做出理性研判后,2001年,金利来公司抓住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大胆涉足铅冶炼行业求发展。成全明坚信,不忘初心,践行发展规律,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保护环境为要素,让资源充分利用,是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战略转型有了具体目标做动力,成全明更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很快企业配套上马了烧结锅和1.14m2炼铅炉;至2002年5月,第一条电解铅生产线成功投产,9月份,0.8m2炼铅炉紧随其后顺利投产。至2003年,随着节能环保等理念的深入,企业果断打掉制约环境发展中的“拦路虎”,带头淘汰烧结锅等落后工艺,投资启用了烧结机进行环保生产。随着装备技术的改造升级,及加大补足技术短板等,金利集团在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创新活力在竞争中体现出来。同时,企业加大产业链条配置,通过增加硫酸及回转窑等生产线,做到环境污染不留死角,能就地消化的污染点决不转移,最终硫酸等副产品通过与下游化工行业形成良好对接,企业利润增长点逐步凸显,小作坊在慢慢创新求变中有了现代化的流水线。
与此同时,成全明对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为力争以开放机制走出一条金利人自己的冶炼之路,成全明用人不疑,发挥“人尽其才”的作用,让科技创新释放全新动能,对内采取培养企业技术人才的内涵式发展,向外实施一系列宽松政策,很快总工程师杨华锋,及后来金利重工总经理宋广、香港金利公司总经理胡董勇等一大批生产技术人才和高端管理人员相继加入金利,大家视企业为“小家”,共同团结奋斗,聚全力把科技创新作为重头戏;通过人才战略,企业加大以生态环保,绿色发展为根本,向优化创新链条,壮大产业链条为方向,以全新的姿态,拉开发展的大幕。
技术创新为依托
实际上,金利人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从2006年开始,企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打出了一组组向科技要效益,向先进铅冶炼企业求奋进的环保“组合拳”。2006年8月,企业投资3.28亿元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年产8万吨电铅熔池熔炼项目,该项目高效、环保、投资少,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了克服资金紧张等局面,金利集团打破常规项目建设惯例,实施项目从后向前推进,6平方米鼓风炉工程的开工建设,做到了各个环节高效精准对接,时间就是效益,底吹炉工程历经11个月的建设,于2007年9月顺利点火,实现了试车一次性成功,当时,该项目在国内底吹炉建设史上刷新了纪录。
对此,成全明解释,选择高效、环保的先进工艺技术,是金利集团创新之路的重要变革;沉下身子,让技术发挥潜在优势,勇往直前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是金利集团行稳致远的重要法宝。
随着项目的快速建设和建成,金利集团不仅生产工艺迈上了新台阶,高效环保项目的落地生产,对改善生态环境发挥了显著作用,同时,经济效益更是有目共睹,至2008年,该企业实现产值超30亿元。
保护资源为要素
2008年,金利集团将目光投向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踏上了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该企业投资建设了14万吨废旧蓄电池综合回收分离工程,项目引进意大利安吉泰克公司CX蓄电池破碎分离集成系统,并配套负压装置进行生产。引进该项先进技术工艺,实施资源再生利用,成全明当初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他告诉记者,济源地处中原腹地,周围冶炼企业众多,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品位的原生资源越发稀缺,要想持续发展,凸显竞争优势,再生循环发展将是方向,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内汽车及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达到一定年限的废铅酸蓄电池开始逐步淘汰,并进入市场,他仿佛看到堆积如山的废旧产品急需应用先进技术让资源高效利用,当这个大问题开始浮现在他脑海的时候,成全明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些废旧资源为经济发展发挥关键支撑作用。
原来,这些废旧产品中饱含废硫酸及一些有价元素,如果通过先进环保装备进行回收利用,可实现资源回收及环保效益最大化,相反,如果被小作坊企业进行手工回收拆解,不但浪费资源,而且这些没有吃干榨尽的重金属,在堆放或填埋过程中将对生态环境产生制约和破坏。基于此,担当作为,抢抓机遇,摸索发展,成全明带领科技人员走出国门奔波于世界前沿技术的高地,认真学习,考察交流,挖掘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技术工艺和装备:为尽早护好青山绿水,造福百姓,回到企业,他们对接方案,连续工作,把共同的理想为保卫蓝天作贡献摆上日程。
通过几年的发展,金利集团循环利用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3条废旧蓄电池综合环保回收生产线,通过理论实践及技术工程等方面的不断对接和创新,企业年处理量已经达到44万吨。说起3条废旧蓄电池综合环保回收生产线,成全明耐心介绍了生产过程的全流程,他说,企业首先将废铅酸蓄电池破碎后将废硫酸沥出,废硫酸通过过滤净化后产出纯净稀硫酸,硫酸车间再将其与浓硫酸混合后产出硫酸;紧接着展开下一道工序,将剩余的废电池进行破碎,并通过湿法筛选和水力浮选,分离出铅膏、铅栅、ABS树脂等物料,然后将铅栅熔化除杂后用于生产合金铅,而铅膏熔炼成为粗铅再精炼成为精铅,最后ABS树脂经过破碎分色后制粒包装。他强调,所有生产过程实施封闭式处置,最终废铅酸蓄电池在安全环保中实现了高效回收利用。
繁荣发展 不辱使命
实际上,金利集团在建设废旧蓄电池综合回收分离工程的同时,已经开始在废水回收利用上巧做文章,在成全明看来,企业一不沿海,二不临江,冶炼企业恰是用水大户,如何在节约能源上打开新局面,让水与人类社会相适应,同时保障冶炼厂长期生态用水,避免对地下水的开采。2008年,金利集团肩负责任,身负使命,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了废水处理工程,将废水实现最大化循环利用;2011年,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再次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废水深度处理设施,实现了公司废水达标循环;至2017年,金利集团积极响应国家优先使用地表水的号召,投资500万元,建设了孔庄水库,将沁河水引入孔庄水库,并利用管道加压方式将水输送至厂区,最终企业实现了用地表水的全新突破,保障了冶炼生产等环节用水的稳定性。
通过上环保项目,走循环发展、废水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结合之路,2009年,金利集团谋篇布局,向深度延伸,向广度拓展,淘汰了49平方米烧结机生产线,投资4.5亿元开工建设“节能减排综合技改项目”,该项目采用金利直接冶炼法(氧气底吹熔炼-双侧吹直接还原工艺),至此,金利成为第一家应用“液态铅渣直接还原技术”成功落地的生产企业,在行业形成率先标杆示范效应。
成全明解释,该项技术的工业化实验开发研究,是由国家科技部立项支助,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技术创新项目,当时金利集团还原炉由恩菲设计,该项试验通过技术理论与实践紧密对接,最终以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试验数据作积累,形成了金利集团和恩菲两家企业共同的技术专利。
特别是项目落地,炉子点火开车的那段日子,面对侧吹技术全新领域的技术难题,金利人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他们快速组建攻关团队,对炉况、氧枪等出现的问题拿主意,定方案,求创新;为力求炉子正常运转不停炉等,他们守在炉子旁边,盯炉渣熔融过程变化的细小环节,有时一守就是24小时,丝毫不敢懈怠,实在困了,找个地儿铺个袋子闭会眼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液态铅渣直接还原技术创新填补了国内底吹炉与配套热渣直接还原工艺的技术空白。
成全明并对氧气底吹熔炼-双侧吹直接还原工艺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他说,该技术通过底吹炉液态铅渣与辅料焦炉煤气、碎渣等进行反应,能产出粗铅和含铅量小于2%的炉渣;与鼓风炉比较,SO2排放量只有鼓风炉的10%,废气可减少90%,能耗大幅降低;不产生污水,污染物排放水平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环保效益显著。经测算,各项指标优于国内国外同类技术水平,解决了铅渣高温显热无法利用的难题,同时新技术因为投资低,工作环境好,员工劳动强度大幅度降低的同时,经济效益显著。
能获得如此亮眼的成绩是否偶然?成全明告诉记者,解放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持续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年来,金利集团始终把科技创新和工艺改进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在科研领域先后投入近亿元,培养了一批科研人才队伍。同时,企业近几年组织科技管理人员赴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进行培训;通过让员工不断充电学习,在加大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践,进行公开公平的竞聘制度,员工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再到技术管理人员的转变,最终实现技术创新变革引领。
通过共同繁荣发展,项目落地生产后,铅冶炼行业前来取经的企业,特别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规模选型的企业更是络绎不绝,最终选择该技术进行项目升级等在行业呈现多面开花的局面,不仅行业迎来了绿色节能、蓬勃发展的好时机,金利公司更是尝到了发展带来的甜头。
建成生态、生产、生活相协调的“绿色金利”,特别是多元化经营的融合发展,成全明信心满满。2012年,金利集团投资1亿元建成了余热发电项目,年利用余热蒸汽43.2万吨,年发电6471万kWh,实现年节能2.26万吨标煤;近几年,金利公司每年环保投入超过1亿元,环保力度的加大,特别是通过采用离子液吸收工艺的脱硫设施,及超低温工艺的脱硝设施提标改造,目前,各项排放指标远低于‘2+26’城市执行的特别排放标准和省控标准;利用周边搬迁实施综合整治规划,建成金利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为周边企业提供充足空间,至2012年,公司首次实现产值破百亿元大关。
硕果累累 光芒耀眼
从无到有,再到强大,金利集团在有色行业发出耀眼光芒。目前,金利集团拥有2条电解铅生产线,1条贵金属冶炼生产线,3条年处理量达44万吨的废旧蓄电池综合回收生产线,年产电解铅30万吨,黄金10吨,白银1500吨,硫酸25万吨,冰铜1万吨,次氧化锌5万吨,锑白1万吨,精铋1000吨;从金利来冶炼厂发展到现在的金利集团,该企业旗下已经拥有7个分厂,11个子公司,包括金利金鸿公司、金利聚鑫公司、金利金有公司、金利物流公司,其中还有两个海外公司香港金利国际贸易公司和新加坡国际贸易公司,同时企业还合资在俄罗斯及内蒙古、青海建设了3个矿山,并新注册成立了玉川片区的金利金锌公司、虎岭高新片区的金利重工公司、中国白银城的金利金银公司和银都公司。
在成全明看来,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经过多次重大技术升级和多元化发展,目前金利集团硕果累累,企业不仅拥有省级科研中心和专业研发团队,而且获得国家专利51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态铅渣侧吹炉直接还原技术获得中国有色金属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被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建议推广应用”;自主研发的铅阳极泥处理、铜浮渣处理、再生铅项目、粗锑生产技术等4项科技成果已通过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纯氧侧吹熔池熔炼直接熔炼再生铅工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企业还获得了“2019年第一批济源市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并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认证;2011年,企业首次通过了工信部铅锌准入企业认证,主导产品济金牌铅锭、银锭、金锭为上海期货交易所指定注册品牌,银锭、铅锭分别为伦敦LBMA金银市场协会、伦敦LME市场的指定交割品牌。
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金利集团聚焦关键环节,力争提高质量和成效,“再生资源联盟再生资源富氧熔池熔炼技术创新中心”和“再生资源联盟理事单位”的揭牌成立,在成全明看来,只有自主创新引领行业前沿技术,才有参与了解、研究、探讨、论证和规划行业众多技术领域的话语权;立足长远,以高端智能打造信息化生产为目标,2017年10月19日,金利集团科技信息化研发实验中心落成乔迁,用成全明的话来说,企业有了自己的研发实验中心,人才不仅有了更多用武之地,企业还能从事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在熟悉的领域深度挖掘资源,发挥产业互补,合作共赢等优势,基于此,该企业聚鑫公司年处理30万吨废旧蓄电池项目、河南银都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抗氧化银项目已经相继投产。
一路走来,经过25年的发展,金利人把“传奇”写在了济源承留镇这片热土上,从最初的一条冰铜生产线,及由南勋村几十名员工组成的小作坊冶炼厂,目前已经发展到拥有员工3000多名,并且80%的员工是周边农村富余劳动力,金利在为社会提供劳动力就业机会作出贡献的同时,一个以企业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发展,集物流运输、餐饮、房地产及新农村建设配套的产业集群更是应有尽有;25年来,金利集团总资产由零增至2019年底的73亿元,销售收入由1995年的零增至2019年268亿元,利税由零增长到9.188亿元,占地面积由20亩发展到现在的520亩。
回报社会 不忘初心
在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基础上,金利人做到了行程万里,不忘初心。其实为了回报这片热土,金利集团用实际行动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自2005年以来,针对教育助学、贫困家庭、新农村建设等众多领域,该企业累计捐资捐助超过3000万元。
在关爱老人方面,成全明表示,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其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关爱老人,老有所依,老年生活有了安全做保障,踏实感和幸福感会油然而生。2005年开始,金利集团在南勋村设立了“老年协会基金”,每年拿出20多万元,在重阳节的当天,为该村60岁以上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
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方面,教育基金的帮扶,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年轻一代的文化素质和能力,将为未来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对此,金利集团从娃娃开始抓起,该企业和托克公司联合捐助承留镇小学、北勋小学总计200万元助学善款。同时,为南勋村的高考录取大学生进行奖励,目前共有200余名该村学生累计获得奖励基金70余万元;从2012年开始,公司每年还为济源一中贫困学子捐款25万元,目前已累计资助200多万元。
在助力脱贫攻坚方面,该企业针对承留镇大沟河村、张河村等一些受制于边远山区等贫困因素影响,在帮扶上深入考察,制定方案和规划,对于贫困家庭,一人就业很多情况下能带来全家脱贫,对此,金利集团目前已帮扶解决46名张河村、大沟河村村民去公司就业。其次是让贫困户有活干,有钱赚,让生活有奔头,金利集团想了不少办法,不仅要帮农村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要通过景观提升效益。该企业通过向大沟河村捐赠18万元扶贫资金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向张河村捐赠30万元项目帮扶资金等举措,很快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们在金利公司的激励下,开始走勤劳致富的发展之路,目前,大沟河村沿线步道和旅游景点正在进行绿化带打造,“农家乐”等相关服务产业布局正在进行,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他们说:“我们的愿望就是修好路,种好西瓜,养好蜂,种出更多有机菜,不仅让城里人吃上口味上好的山鸡蛋,而且还得把日子过得更好一些。”
通过帮扶,承留镇大沟河村、张河村两村村民生活改观了,天蓝云白,绿枝成荫,村民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在帮扶的路上,成全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村民们送来的不仅仅是物质扶贫,最为重要的是思想的变革——勤劳致富,目标方可长远。
为全面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金利集团拿出100万元助力承留全镇49村,捐赠10万元用于卢森堡疫情防控,累计捐出疫情防控资金134.39万元。
25载砥砺前行,成全明先后荣获了“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改革开放30年领袖人物”“河南省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河南省光彩慈善公益优秀人物”“出彩河南人第二届最美退役军人”“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如今,站在新时代的起跑线上,金利集团将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加大产学研深度对接,该企业正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积极推动国家科技部“固废资源化”重大专项铅基多金属固废协同强化冶炼产业化示范项目及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作为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2020年十大工程之一并被列入河南省2020年省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抢抓河南省在“一带一路”与俄罗斯共同开展该领域合作空白等机遇,同时,该企业紧紧围绕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领域,拉伸产业链条,通过环境保护,向科技创新要效益,向着千亿元级企业迈进,并向“百年金利”的远大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