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子技术标准研究院、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在宜春市联合举办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对接活动。会上宣贯解读了《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就提升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交流意见建议。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是锂离子电池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的关键。《通知》的出台有助于促进锂离子电池产业上下游企业形成合力,引导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
锂离子电池行业迎来快速增长期
锂离子电池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力、储能、消费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逐渐成为影响全球能源转型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量达750吉瓦时,同比增长超过130%,其中储能型锂离子电池产量突破100吉瓦时,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锂电一阶材料产量增幅均达60%以上,行业总产值突破1.2万亿元。
为保障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2022年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
根据《通知》,各地工信部门要引导上下游企业加强对接交流,鼓励锂离子电池生产企业、锂电材料企业、锂镍钴等上游资源企业、锂电回收企业、锂电终端应用企业及系统集成、渠道分销、物流运输等企业深度合作,通过签订长单、技术分成等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引导上下游稳定预期、明确量价、保障供应、合作共赢。
“工信部等部门推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需对接,非常必要和及时,有利于引导产业链健康有序发展。”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总监刘彦龙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产业链供需对接,可以让优质上下游资源形成合力,促进产能扩充和市场需求有效衔接。“《通知》的出台,也向企业发出一个信号,要加大骨干企业之间的上下协作,不能单纯依靠规模竞争,而应该在品质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彦龙说。
赣锋锂业技术中心总经理彭爱平表示,本次活动可以让锂离子电池产业上下游企业充分交流、互相协作,对促进产业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上下游企业应紧密协作
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也面临资源保障能力不足、上下游供需对接不畅、技术创新有待加强等问题。这需要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持续提升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江西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章喜看来,本地配套和延链补链是产业链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只有近距离产业链配套发挥最高效率、做到最低成本,才能实现企业发展。
对于保障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比亚迪抚州地区总经理邓鹏提出三点建议。一是优化锂离子电池产业布局保供给。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二是整合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优势资源。鼓励龙头企业以点带链、以链带面,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同合作。三是完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在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缓解我国对相关资源的对外依存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表示,继电动汽车之后,电动船舶和电动航空将成为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新市场。“中国拥有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电动船舶市场、电动航空市场和储能市场,这是我国锂离子电池企业的巨大优势。”陈立泉说。
2022年3月,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号首航。该游轮搭载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总电池容量约7.5兆瓦时,相当于100多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总和。今年2月,全球首艘大容量电池混合动力客滚船在广州南沙建成交付。电池装船容量达到8.8兆瓦时,相当于150辆乘用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之和。
与此同时,我国也在积极推进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和产业化。“当前,钠离子电池正处于商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着钠离子电池技术逐步趋于成熟,2023年将迎来产业化元年。预计到2026年,钠离子电池市场空间将达到369.5吉瓦时,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500亿元。”陈立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