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同比增长70.3%。其中,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660.8GWh,同比增长97.7%,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0%。
目前,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大多都在提高产能规划,且纷纷开始出海布局。从技术角度来看,国内动力电池目前虽以方形电池为主,但海外市场对于软包电池更为青睐;同时,随着国产铝塑膜技术进步带来的降本和新型固态电池所优先考虑的安全性,未来软包电池出货量有望大幅提升。
2月22日下午,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调研团一行参观考察浙江锂盾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简称:锂盾材料),并与公司董事长夏文进及其他相关领导就铝塑膜技术路线、国产化前景等方面进行交流座谈。
资料显示,锂盾材料创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新能源锂电池软包行业铝塑膜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成为铝塑膜国产化全面替代领导者。公司聚焦六大软包锂电池应用市场领域:动力、储能、固态电池、电子烟、手机平板、二轮车,生产产品具有优异的深冲性能、耐电解液腐蚀性能、电气绝缘性能和长期可靠性能。
“从专利技术来讲,铝塑膜大部分专利集中在日本企业。”夏文进指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发布核心文献《软包锂电池铝塑膜专利技术分析》显示,锂盾材料铝塑膜专利位居全球前五。”
经过中科院院士沈学础技术领衔的研发团队多年技术攻关,锂盾材料自主研发成功动力电池关键铝塑膜材料与工艺并实现量产。
据夏文进介绍,锂盾材料自主研发的微波固化技术可以实现铝塑膜多层涂布、复合、固化在一条生产线上集成连续生产,突破了日韩技术多条生产线、多步法才能完成铝塑膜制程工艺,将铝塑膜成品率从81%提高到95%,大大节约了制程工艺时间和过程损耗,实现了大规模量产效率提升与成本的降低,彻底突破日本专利技术封锁和装备、材料的封锁,助力中国高端铝塑膜国产化。
据了解,锂盾材料规划建设28条生产线,目前已建成产能600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2.8亿平方米微波非极性动力及储能电池软包铝塑膜的生产能力。
此外,在资本方面,锂盾材料已完成C轮融资,引入湖北高投、上海泓成创投(涌金系)、湖北国创、湖北通瀛(日本大和株式会社)、融泰、国君、稼沃、西宇、中化等十几家国内国际知名投资机构战略入股。多轮资本注入,也为公司后期的产能建设及技术升级提供了保障。
“长期来看,软包动力电池仍将是一种主流技术路线,对应铝塑膜需求也将日益增加,国产厂商有望凭借较高性价比,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夏文进表示,另外软包电池凭借叠片工艺、能量密度更高和经验更丰富的凝胶态封装技术,更适合于固态电池,有望随着固态电池进展带来新的需求。
据悉,在客户方面,锂盾材料已与亿纬锂能、赣锋锂电、万向一二三、南都电源、多氟多、超威、辉能科技、江苏双登、中兴派能、上海奥威等各具特色的行业标杆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
电池网注意到,动力电池企业降本压力大,国产铝塑膜和进口铝塑膜价格对比降本优势明显,因此国产替代意愿增强。
另外,铝塑膜国产化进程加快,除了技术层面带来的降本替代,还有一个方面在于目前日韩企业铝塑膜产能比较有限,且扩产速度跟不上全球软包电池的需求速度,中国作为全球锂电池的主要生产地,国内材料厂家相比于日韩等企业的配合度更高,并且在供应链安全方面更有保障。
当然,目前国产高端铝塑膜在市场份额方面占比还较少,还处于追赶日韩企业的状态,但后期随着电池头部企业陆续布局软包电池,国产替代趋势将愈发清晰。
【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调研行】
自2014年开始,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电池百人会、ABEC、海融网、电池网、我爱电车网、能源财经网已连续10年坚持开展“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链调研行”活动。
10年来,通过对国内外电池相关化工、电池材料、智能装备行业、电芯制造、新能源车、储能等产业链企业的系统调研,调研团深入了解企业产业布局与未来发展方向,就企业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资源整合、资本对接等建议;推动调研企业品牌形象的推广,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相关调研报告与数据分析等;洞察行业真相,反馈行业声音,报道典型案例,传播正能量,与全产业链企业共同努力,助力中国继续保持电池新能源强劲发展势头,创领绿色能源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