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产销量增长迅速,据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经超过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与此同时,电动自行车电池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据悉,电动自行车使用的蓄电池主要有铅蓄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两种。国内主要电动自行车品牌发布的电动自行车新车型中,配备锂离子蓄电池的比例已经超过20%。
进入11月,关于《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技术规范》(简称:《技术规范》)这一新规正式实施。消费者在选购电动自行车时,可以通过查看电池的铭牌、规格书、使用说明等资料,或向销售者询问,要求提供该产品对应的技术规范检测报告或者认证证书,来确认电池是否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信息显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今年4月25日批准《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予以公告。
《技术规范》 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归口,委托全国自行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自行车分会执行 ,主要起草单位组成包括亿纬锂能、欣旺达、比亚迪、国轩高科等电池制造商,雅迪、爱玛、绿源、台铃、小牛、九号等电动车品牌方,还有众多检测研究机构与消防部门参与起草。
《技术规范》仅适用于GB 17761《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最大输出电压不超过60V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不适用于电动滑板车、平衡车、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等车辆使用的锂离子蓄电池。
《技术规范》规定了6项单体电池的测试项目,包括标志、过充电、过放电、外部短路、热滥用、针刺;22项电池组的测试项目,包括标志、静电放电、过放电、过充电、温度保护、外部短路、互认协同充电、数据采集、绝缘电阻、挤压、加速度冲击、振动、自由跌落、提把强度、阻燃性、低气压、过流放电、温度循环、浸水、盐雾、湿热循环、热扩散。
《技术规范》不仅规定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单体的安全要求,还从电气安全(包括过充、过放、外部短路、温度保护等)、机械安全(包括挤压、加速度冲击、振动等)、环境安全(包括低气压、温度循环、浸水等)、热扩散、互认协同充电、数据采集、标志等七个方面设置了电池组的产品安全准入门槛,提升了锂离子蓄电池的本质安全水平。